港渔村文化吸引 拓深度游大有可为
图:多位嘉宾出席在油塘大本型商场举办的“渔乐起航”休闲渔业博览。\港闻报记者易晓彤摄
香港昔日渔业发达,不少独特的渔民文化和特色保留至今。大澳渔村早年盐田处处,以独特“生插”方式制作的咸鱼,优质的海盐,加上丰富的渔获,造就了咸鱼业兴盛一时。
有渔业人士表示,香港独特的渔村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至,生插咸鱼、渔网编织等具有渔民传统特色的活动,可发展休闲渔业。政府近年推动渔农业升级转型,为渔业和旅游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。\港闻报记者 易晓彤
大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盛产盐业,由于位于珠江口,属咸淡水交界水域,因此晒製的海盐浓度较适中。加上大澳的鱼产量相当丰富,包括黄花鱼、马友及曹白鱼等,浓度适中的盐加上新鲜的鱼,故大澳咸鱼特别鲜甜。
“以盐醃製的咸鱼能常温保存一至两个月,因此亦成为渔民出海捕捞必备的美食。”大澳原居民梁木全说。咸鱼制作是中国传统技艺,其制作工艺蕴含着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风味。而大澳渔民自有一种制作工艺,渔民只需用钩,从鱼鳃的位置将内脏取出,无需㓥开鱼肚,好处是避免苍蝇和蚊虫在开肚位置产卵,亦无需使用防腐剂。
“大澳醃製咸鱼讲求的是新鲜,早上出海捕捞,几个鐘后上岸就即时开始制作。”梁木全说,将鲜鱼除去内脏,洗淨后,将盐插入鱼肚内,鱼身搽满盐,称之为“生插咸鱼”,将鱼放在箱内醃製三日后,取出晒製,每面晒足一个星期才算完成整个工序,“大澳咸鱼要经过约三个星期的制作,才算一流。”由于大澳咸鱼远近闻名,当年居民除了自产自食外,还会聘请工人制作,供货于西环一带的海味舖。
大澳咸鱼远近驰名
梁木全昨日在渔农自然护理署于油塘大本型商场举办的“渔乐起航”休闲渔业博览上,示范盐插咸鱼技术。同场并有渔网编织、珍珠和贝壳首饰制作、渔拓印刷、渔画等工作坊、鲤鱼门三家村导赏团和渔事剧场。有渔民出席讲座,讲解渔村文化等。休闲渔业博览希望透过昔日渔民与渔业留下的印记,让市民欣赏渔业历史文化。“编织渔网是以往从未有过的体验,感觉新鲜有趣。”肖同学参观后说,休闲渔业工作坊可让年轻人对香港的渔民文化有更多认识和了解。
香港渔民青年会主席崔景恒表示,香港有独特的渔村文化,如渔民嫁娶等。他早前到内地参与有关渔业文化的交流时,不少团体都表示,对香港的渔村特色和文化有兴趣,亦有不少游客会来香港的渔村体验深度游。他认为政府应发展休闲渔业,推动无处不旅游。
环境及生态局副局长黄淑娴表示,“渔乐起航”休闲渔业博览是落实《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》提出推动休闲渔业发展的重点宣传活动之一,希望市民透过参与各式各样的休闲渔业活动,亲身体验和了解渔业历史文化的传承,认识本港珍贵的海洋和人文资源,借此推动蓝色经济,为渔业和旅游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。
根据世界银行为“蓝色经济”给出的定义,是指“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、改善生计和就业,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”的经济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