团结香港基金倡中医纳入“慢病共治”
左图:团结香港基金昨日发表《促中医系统发展 助全人照顾实践》政策倡议报告。右图:中医治疗的理念在本港愈来愈受认可,未来发展大有可为。图为港大中医药学院。
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发展,智库组织“团结香港基金”昨日发表报告,对本港中医发展提出六大支柱共15项建议,包括推动加强中医在基层医疗系统中的角色,建议让中医服务参与“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”,同时在基层医疗和中医院分科服务之间,建立明确的转介机制,更注重病人病情需要。
有立法会议员表示,市民对中医服务有大量需求,希望未来中医能在基层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。\港闻报记者 王亚毛
中医治疗的理念在本港愈来愈受认可,团结香港基金调查发现,中医服务于长者医疗券计划的交易宗数,由2017年的大约86万,增至2022年的164.7万,大幅上升超过9成。为推动本港中医发展,团结香港基金昨日发表《促中医系统发展 助全人照顾实践》政策倡议报告,分别就管治能力、服务供应、人力资源、医疗融资、信息系统及医疗科技临床研究共六大方面,提出15项建议。
中医医疗券交易 五年增90%
政府早前编制基层医疗参考概览,主要为社区中的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指引,但现时中医治疗尚未被纳入概览。报告指出,中医的治疗理念和手法,在慢性病管理发挥重要的互补作用,但在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中,中医未被纳入服务提供者的范畴内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治疗选择,亦限制管理慢性疾病的效果。
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周嘉俊建议,政府将中医代表纳入基层医疗参考概览专家小组,同时可考虑在“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”的跨专业团队中加入中医师,为市民提供更多治疗选择。
本港首间中医医院将在明年落成并提供服务,可接受来自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转介,周嘉俊表示,现时业界就中医诊所、私营中医师与中医医院之间的转介安排未达成共识,建议政府咨询各持份者,因应病人实际病情需要,在基层医疗转介至中医院分科服务之间建立明确机制,并明确规定中医和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转介权限和程序。
订中医药保险理赔流程与标准
在中医服务融资方面,团结香港基金建议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,多管齐下,如积极寻求与保险业合作,洽谈提高对中医服务的保险金额和覆盖范围,包括借鉴亚洲地区其他案例,如将中医药服务纳入自愿医保标准计划中的条款,推动其他保险产品覆盖相关范畴,并与保险业界合作,共订详细的保险理赔流程与标准。
立法会议员、香港中医中药界联合总会主席、香港注册中医学会会长陈永光向记者表示,现时各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资源有限,未能及时满足市民需求,他建议在社区康健中心加入中医师咨询服务,起码让更多市民了解中医的治疗角度,或保健知识等。他亦建议政府,推动中医的公私营合作,让更多市民享受有资助的中医服务。
陈永光表示,近年市民对中医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,政府也在《基层医疗健康蓝图》构思中医药的参与,希望新一份施政报告有更多推动中医发展的措施推出,利用好中医对优势病种的预防和管理优势,进一步加强中医在基层医疗服务的作用。